当前位置:首页>防治一线>医者教患者管血压控制少不了>文章正文

医者教患者管血压控制少不了

管理员发布|2022-01-13 19:16|收藏文章

  由于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一旦发生就要终身管理,患者除了就诊时与医生有短暂的交流,大部分时间需要进行自我血压监测管理。加强对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逐步掌握高血压的防治知识和技术,促其养成良好的遵医行为,以达到自觉地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提高治疗依从性,提高降压达标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9月14日,在“2013年中国高血压年会”中的《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培训专题会上,浙江医院唐新华主任医师和瑞金医院郭冀珍主任医师以指南为蓝本,解析了医务人员如何进行患者教育以及患者如何开展自我管理。

 

  医务人员须明确了解患者教育的责任与内容

  讲者:浙江医院心内科唐新华

  包括医生、护士、药剂师、公共卫生人员、健康教育人员在内的各类医务人员,都有责任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患者进行高血压相关知识的教育。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卫生院、村卫生所、保健院、健康教育所等在内的基层医疗或健康管理机构是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基层医务人员是高血压教育的主力军。

  健康教育的核心是行为干预,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提供相应健康教育内容和行为指导。

  健康教育计划的总目标可分为不同层次的小目标,将每个层次目标设定为患者可以接受、并通过努力能达到的,而前一层次目标是达到后一层次目标的前提。

  例如对肥胖的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以促使其减肥,可推荐如下顺序,即健康教育计划→效应1(知识提高等)→效应2(合理饮食等)→效应3(体重控制)效应4(血压控制)→效果评估(发病率、死亡率下降)。

 

  重视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

  讲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高血压科郭冀珍

  高血压自我管理,其实质为患者教育项目,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患者自己照顾自己疾病的慢病自我管理方法。遵循“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区参与,患者互助”的原则运行。通过讲授系列健康教育课程,并针对个人行为危险因素制订、实施干预计划等方式,帮助患者掌握预防和管理自身疾病所须的知识、技能、信心及与医生交流的技巧,从而获得医生更有效的支持,能够自己解决疾病所带来的躯体和情绪问题。其核心是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最直接的效果是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善及血压的控制。

  建立健全“家庭医生”队伍是做好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的保证首先,必须提高社区全科医生的业务水平,不断壮大队伍,实行“包干负责制”。三级医院应协助政府部门定期对社区全科医生及防保医生骨干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把实用的新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社区医生,让广大的社区医生作为“二传手”,及时将知识普及给所管辖的社区居民,同时也提高了社区医生自身的医疗水平,拉近了医患关系,增强居民对社区医生的信任感,真正做到社区医生是全民健康管理及健康教育的主力军。

  广泛构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化平台,建立健全各种慢病的健康电子档案,通过监测实时血压水平,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强化管理。

  高血压患者如何进行自我管理高血压患者应积极参加自我管理小组,小组指导医生以《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为蓝本指导小组活动,使患者学习高血压的基本知识,认识高血压的危害,学会监测血压,学习如何调整饮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保持心情愉快等保健知识,增强防治高血压的能力及降压治疗的依从性,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同时也可推动相关疾病(如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等)防治工作。

  家庭保健员为使居民提高慢病防治水平,增强健康生活观念,促进健康行为,在卫生局领导下,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可选取部分适合接受慢病防治知识教育的居民,由医务人员与其建立联络机制,对其进行培养教育,以家庭为单位,对亲人、朋友等进行健康知识宣传,使居民更易接受慢病防控知识,建立起健康生活方式,改变不良行为习惯。

  重视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高血压是一种与生活方式相关的可防可治性疾病,防治高血压关键是要“早”,应从青中年人群的健康教育及管理做起。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单位党团组织、工会领导应予以重视,定期为职工开展保健知识讲座,为员工创造健身运动条件,管好食堂,合理营养,平衡膳食,在休息场所提供测量血压的装置,提高各单位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建立健全员工健康电子档案,做好每年体检后的随访治疗工作。中青年须重视自身健康,早防早治高血压。

 

来源:《医学论坛报》2013-10-11

 

转自公众号:健康北京

收藏文章
欢迎访问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

欢迎访问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BHA)©版权所有 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8号国润大厦11层1125室 100037

Tel:010-88204095 / 88203419 | Fax:010-88204189 | E-mail: bjgxyfzxh2002@163.com

京公网安备11010 502023409 京卫网审[2013]第00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