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专家风采>中国高血压走过50年>文章正文

中国高血压走过50年

管理员发布|2022-01-13 18:53|收藏文章

     那些年 那些人 那些事 

     人生总有些难忘的人、难忘的事、难忘的岁月,当物是人非、时过境迁、斗转星移,早已不再年轻的您们,也许会更加怀念风华正茂、指点江山的峥嵘岁月。让我们和您们一起,放飞思绪,从记忆的深处,请出这些主人公,在新栏目“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亮相。他们的故事,犹如一首歌,动听嘹亮;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展示并珍藏。   

     今年的10月8日是第16个“全国高血压日”,但是,中国高血压防治及流行病学调查却已走过50余个春秋。回首这些年,令世界高血压联盟主席刘力生教授感触最深的就是众多前辈们为高血压防治所承担的责任和勇气。那些一路为高血压奋斗的勇士们,有的已经离开了我们,有的耄耋之年还奋斗在一线,还有更多的人是勤勤恳恳、默默耕耘的坚守者。值此2013年全国高血压日之际,本报邀请了部分仍坚守在高血压防治战线上的“斗士”们,与他们一起品味高血压防治史上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探索高血压防治的“首钢模式”

     从1969 年进驻首钢到1999年首钢搬迁,整整30 年,我国高血压防控工作创造了世界慢病防控的经典——首钢模式。

     那时,作为小队长的刘力生带领12 个人的工作队进驻首钢。他们发现,抽烟喝酒对于工人们来说是常事;而上高炉的工人午餐是特殊供应的,其热量比其他人高;夏天,工人们的饮料也都是淡盐水。工作队曾做过调查,工人们每天食用的盐量平均达到15g。

     作为工作队成员之一的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吴锡桂教授回忆,当时很多工人甚至不知道高血压是什么病,广播里还经常宣传高血压劳模不休工的光荣事迹。“工人们没时间来量血压,我们就下去找。工人在高炉上干活,医生就在底下等着量血压、送药。”

     渐渐地, 工作队的努力有了显著成效,工人们的血压被控在160~90 mmHg 甚至140~90mmHg 以下,脑卒中等疾病明显减少了,工人们也越来越离不开他们了。

     1971 年左右, 由于一些原因,很多下放基层的工作队都撤离了,工作队承诺,即便工作人员有来有去,也一定会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在此过程中,工作队也通过到国外开会,将国际会议上先进的理念应用到首钢高血压的防治上,进而形成了脑卒中、心肌梗死的注册制度。“那时我们从本意上并不是为了做科研、拿数据,只是想为那里的工人们做点实事。”刘力生感慨。

     吴锡桂告诉记者,1982 年,对最初的10450 名筛查工人进行10 年随访,对已经管理的3178例高血压患者做分析,血压管理率达到60.8%,控制在临界以下的达71%。也是在这一年,刘力生带着首钢高血压管理的5 ~ 10年随访结果在WHO 会议上作报告,引起世界关注。WHO 曾派专人来考查,认为首钢这种终生管理和随访的模式为流行病研究和高血压管理提供了最佳样板。

    这种高层医疗机构帮扶,基层医疗配合,让工人血压得到控制的办法是可行的。WHO 专家认为,对首钢队列人群进行随访对中国的高血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刘力生看来,这种模式并不太容易复制。结合当前的形势来看,最适合的方法还是在社区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通过提高社区服务站的治疗能力、宣传能力,将高血压的在基层控制住,否则有再多的“协和”也于事无补。   

 

     认真负责成就国际调研骨干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现。河北省高血压防治研究中心马淑平教授介绍,1959~2002年,我国多次对高血压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自1959年,高血压流行病调查工作就在筹划之中。20世纪70年代,阜外心血管医院在吴英恺院士的倡导和组织下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心血管流行病学研究室。通过对29个省市自治区15岁以上城乡人口调查,首次统计出当时我国高血压患者数量,总结了高血压流行特点。从医70年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傅世英教授傅世英教授告诉记者,这次普查采取的是前苏联的标准,为我国后来大面积开展普查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紧接着,1979~1980年,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组织了第一次全国高血压系统性普查。据吴兆苏介绍,这是我国第一次采用统一方案和方法(标准)进行的人群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该研究共调查人数(15岁以上)400余万人,取得了我国(除台湾省外)全面的高血压人群患病率及其有关致病因素的重要结果,其研究成果至今仍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引证。1991~1992年,原卫生部领导、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牵头组织了第二次全国高血压普查,共查人数92万余人。其中,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张廷杰教授带领团队负责四川片区工作,他深有感触,“这次采取的是取样城、乡各半的办法,更真实地反映当地群体发病情况。”其间,在中国公共卫生与流行病学教授何观清提倡下,各省陆续建立了疾病监测基地。从1979年正式开展疾病监测以来,到现在30多年了,同长期数据信息的收集分析,为修订人群预防保健策略及措施提供了有力依据。在刘力生教授担任世界高血压联盟主席后,高血压联盟还开展了多项的大量大样本高质量的流行病学与国际合作研究。据马淑平回忆,在与英国合作的HEVET课题中,受试对象都是农村80多岁的人,所以调查者必须深入到老百姓家里,挨村挨户查,遇到什么问题再有针对性解决,就这样与每位患者都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自此,中国日益成为高血压国际调研工作的骨干与支撑,获得国际专家一致高度评价,这不仅对中国,也对世界高血压防治作出了巨大贡献。   

 

     高血压临床研究历程

 

     1959年

     我国高血压诊断标准制定,并将原发性高血压称为高血压病。对高血压的分期作了详细的说明,这对我国血压防控工作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1960年

     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综合快速疗法。

 

     1962年

     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大动脉炎”这一概念。这一认识带动了对于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的诊断及手术治疗。1962年来阜外医院已累计收治此类患者700余例,从而使得大动脉炎被普遍认识。

 

     1980年

     对在首钢普查发现的1076名高血压患者进行检查。结果显示,高血压人群中继发性高血压的罹患率仅为1.1%,而同一时段病房内的继发性高血压则占高血压患者的33%。 

 

     1986年

     阜外医院高血压研究室组织了中国老年收缩期高血压试验。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研究项目、欧洲老年收缩期高血压试验在国际上共同见证了降压治疗可减少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死亡。

 

     1989年

     中国脑卒中和抗高血压治疗研究开展,首次在国际上证实降压治疗对脑卒中二级预防有益。同时,“中国心脏研究-1”试验开展。该研究被美国列为心肌梗死诊断治疗指南的参考文献,也是我国心肌梗死治疗建议制定的重要依据。

 

     1993年

     中国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试验(CAST)开展。此研究被英国列为脑卒中治疗指南的依据。(刘力生教授 提供)

 

     本期嘉宾(排名不分先后)

     世界高血压联盟主席   刘力生教授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流行病学   何观清教授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所   陈孟勤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曾贵云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所   余国膺教授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吴锡桂教授

     原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   孔灵芝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张廷杰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所   余国膺教授

     河北省高血压防治研究中心   马淑平教授

     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   唐新华教授         

转自公众号:健康北京

收藏文章
欢迎访问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

欢迎访问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BHA)©版权所有 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8号国润大厦11层1125室 100037

Tel:010-88204095 / 88203419 | Fax:010-88204189 | E-mail: bjgxyfzxh2002@163.com

京公网安备11010 502023409 京卫网审[2013]第0019号